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

三個港女遊吳哥。小圈之吳哥窟及巴肯山觀日落


午餐後參觀大名鼎鼎的吳哥窟(Angkor Wat)。吳哥窟是吳哥遺址之中名氣最大亦保存得最好的遺址。吳哥窟屬於吳哥王朝的太廟,它古代的名字叫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而他現時的名字Angkor Wat中的Wat是高棉語「廟」的意思。吳哥窟由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於十二世紀建造,屬於印度教寺廟後來轉為佛教,相信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窟佔地很廣,在烈日當空下把整個吳哥窟走完還真是頗累,我們大概花了2.5-3小時參觀。

首先,導遊帶我們來西門廊看毗濕奴立像,也就是吳哥窟所供奉的神。根據維基百科,毗濕奴在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

吳哥窟的外圍有一條全長5700米的護城河環繞著,護城河後有一道寺廟圍牆。圍牆全長1025米,寬802米。走過西門廊我們便正式進入吳哥窟的廟院廣場,廣場原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而正中的建築是吳哥窟的象徵須彌山的廟山。

吳哥窟寺是吳哥古蹟中唯一一個坐東朝西的建築,所以它是看日出拍剪影的好地方。廟山前方有兩個池塘,這就是拍吳哥窟倒影的地方。不過三月正值旱季的尾聲,池塘頗為乾涸,難怪導遊說雨季的吳哥拍出來的照片更美!



從正中的大道望過去廟山更覺莊嚴,不妨幻想一下古代國王參加祭典時的情景。

穿過平台,踏入田字閣。田字閣是一個四方的區域中間有一條十字走廊,間隔出來四個天井。導遊說這四個天井以前是水池。這裡的牆身都有雕刻,一部分更殘留珠沙紅色的塗漆。導遊說這些塗漆都是當年殘留下來的。即是說這是幾百年前的塗漆?!是真的嗎?

更詭異的是我們在柱身上發現有中文字!不要誤會,這些中文字不是那些討人厭沒教養的XX到此一遊,而是疑似對聯揮春的東西。下面相片中的第三、四個字明顯寫著「不俗」兩個中文字!(其餘的看不清楚不過明顯是中文字吧?)這件事太詭異了,我們有問導遊這地方是不是曾被中國人入侵破壞,導遊卻說這是古代中國使節所寫的。

真‧的‧嗎?

1296年,中國元朝的皇帝派遣了一個使節團到吳哥(當時中國稱之為真臘)做情報蒐集。當時的使節團領袖周達觀寫了一本詳盡的《真臘風土記》。這本書幾乎是唯一一本對強盛時期吳哥王朝忠實記錄的史書。現在我們對吳哥的認知都是來自這本書。假如導遊所說的是真的話,這些柱身上的中文字就是720年前所寫的!!!不過我在網絡上找不到相關的資料,有人知道這是真的嗎?是真的話這油漆的質量也未免太好了!哈哈!

之後的重頭戲是攀上高塔。高塔的階梯又高又窄,斜度有70度近乎垂直!導遊說修建這麼陡的階梯是為了提醒人們,天堂並沒有這麼容易到達。要攀上去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

以往的遊客要攀上這階梯參觀的確很危險。但現時為了保障遊客的安全以及保護古蹟,當地已建造了一條木梯供參觀的遊客使用。雖然木梯也很高很陡,但起碼有扶手感覺安全得多!

花了洪荒之力攀上去,望到的風景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塔上可以清楚看到吳哥窟的結構以及塔上複雜的雕刻。塔上的遊客較少,不妨慢慢走/坐在石級上細心欣賞。



從塔上回到地面,導遊帶我們去圍牆聽他講故事。圍牆的東南西北各面的正中都有一段畫廊,每幅巨型浮雕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當中包括戰爭場面、皇帝出巡、天堂與地獄的畫面、之前在south gate見過的乳海攪拌故事等等。從這些浮雕可以窺見當時吳哥王朝的豐盛以及人民的衣著和生活情節,實在是大開眼界。

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出巡



乳海攪拌
參觀吳哥窟的時候導遊一直督促我們走快一點,為的就是要趕去巴肯山(Phnom Bakheng)看日落。去巴肯山的遊客很多,傍晚時份更會實施人潮管制。司機把我們送到巴肯山的山腳,從這裡要走大概十分鐘的斜坡才到古蹟入口,我們是用超快速度急步上山的。到埗時大概五時,已經要排隊入場。因為有入場人數規限,要有人離開才會放人進場。我們排了大概15-20分鐘。雖然已經傍晚五點,但陽光依然熾熱!忍不住要把背包中的傘和扇拿出來用。

終於入到巴肯山,其實地方不大。這裡處於高地又空曠,可以俯視整個吳哥。看上去遊人不多,其實他們全躲到建築物後面的陰影席地而坐,避開曝曬等到日落時份才出來看夕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個陰影位於是也跟著坐在地上等(要等多於一個小時!),但原來地板的石頭超級熱!!別人都準備充足有帶氈呢!!直接坐上去可能會把屁股煎熟!我們坐了五分鐘感覺就像在做岩盤浴,全身大汗!受不了自己又濕又臭.....而且還要焗多一個多小時才到日落時份.....最後決定撤退....

夕陽無限好WowvWow Wow~~~卻熱到發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